內鄉: 決勝全面小康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
琴溪湖水庫
內鄉縣位于南陽盆地西緣,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厚重,自古被譽為“入關孔道”“秦楚要塞”,有“守八百里伏牛之門戶,扼秦楚交通之要津”之說;總面積2465平方公里,耕地73萬畝,轄16個鄉鎮、288個行政村,總人口73萬人。
仙鶴紙業扶貧車間
近年來,內鄉縣委、縣政府始終扛穩政治責任,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,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,全縣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。
赤眉鎮獼猴桃產業基地圖
堅持基本方略
全面發力跨越發展
黨中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后,內鄉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堅持“精準扶貧、精準脫貧”基本方略,始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,盡銳出戰,全面發力,推動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,全縣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。
赤眉鎮茶葉基地
“十三五”期間,內鄉縣97個貧困村15316戶42991人全部脫貧,綜合貧困發生率由6.9%降至0.31%,脫貧攻堅的整體及單項工作均走在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國前列,使內鄉的脫貧攻堅成色更足、底色更亮。2016年10月,全省產業扶貧暨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在內鄉召開;2017年,內鄉被評為“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”;2018年10月,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在內鄉觀摩;2018年,全省第三方評估退出縣綜合成績排名,內鄉名列19個國家級貧困縣第一;2019年5月,河南省政府宣布內鄉退出貧困縣;2020年8月,全省交通運輸脫貧攻堅暨“萬村通客車提質工程”推進會也在內鄉召開。
岞曲鎮供港蔬菜基地
內鄉縣在實現高質量脫貧的同時,經濟社會總體呈現逆勢而上、平穩健康、持續向好的態勢,并進一步蓄積了發展的勢能和動能。GDP總量從2015年底的148億元增至2019年底的245億元,人均GDP從2.7萬元增至4.3萬元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;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7.27億元增至11.8億元,占全市的比重從4.6%提升至7.8%,經濟總量實現了從全市第三方陣向第一方陣的跨越,發展進入嶄新階段。
赤眉鎮油桃生產基地
健全“三項機制”
夯實織密責任鏈條
健全組織領導機制。內鄉縣嚴格落實“五級書記抓扶貧”工作要求,壓實主體責任;實行縣四大班子領導包鄉聯村責任制;成立產業扶貧、“兩不愁三保障”、黨建助脫貧等13個工作專班,向縱深推進;健全縣鄉村三級脫貧攻堅領導體系,成立縣鄉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和村脫貧責任組,把全縣上下各級干部“捆”在一起強力攻堅。
師崗鎮蜂蜜扶貧產業
健全工作推進機制。內鄉縣先后研究制定了《內鄉縣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》《2016-2018年脫貧攻堅規劃》《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要點》等綱領性、規劃性文件,定期會商,確保各項工作研究謀劃、推進落實到位。
馬山口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
健全指導督促機制。內鄉縣組織縣級扶貧業務骨干,對鎮村兩級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反復督導,逐一過“篩子”,發現問題迅速交辦,限時整改;整改不到位的,由督導專班及時跟進,推動全縣脫貧攻堅向縱深開展。
余關鎮子育村養牛扶貧項目
實現五個“全覆蓋”
拓寬群眾增收渠道
內鄉縣將發展產業、擴大就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,充分發揮本地龍頭企業牧原集團的帶貧優勢,協同創新實施了“黨委政府+龍頭企業+金融機構+合作社+貧困戶”的內鄉“5+”資產收益扶貧模式,將貧困戶鑲嵌在優勢產業鏈上,率先實現了“養殖”“光伏”兩個資產收益“全覆蓋”,全縣所有貧困戶已獲得資產收益3.06億元,使貧困戶的腰包真正“鼓”起來,該模式已成功復制到全國13省57縣,惠及37萬貧困人口。
牧原集團總部
內鄉縣深度融合產業和就業,進一步實現了扶貧就業車間、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、貧困村基礎建設三個“全覆蓋”,全縣建成各類扶貧車間120余個,使村集體經濟“活”起來;2019年每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分紅達15萬元;利用PPP模式融資5.06億元,對102個行政村實施公共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,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改善。
馬山口鎮王場安置區
同時,內鄉縣重點支持煙葉、林果等傳統產業和菌菇、茶葉、菊花、中草藥等特色產業發展,做足產業扶貧大文章,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;運用“直播帶貨”、本地電商平臺“聚愛優選”等開展消費扶貧,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。
余關鎮子育村安置區
全面兌現政策
持續增進民生福祉
在教育扶貧上,內鄉縣嚴格落實控輟保學,發放各項教育扶貧補貼,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。運用PPP模式融資10多億元,實施以“四云一平臺”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信息化整縣推進項目,在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基礎上,進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優質均衡。
在健康扶貧上,內鄉縣嚴格執行困難群眾“先診療后付費”、一站式結算和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;落實25種大病集中救治政策;持續落實貧困人口七次報銷政策,同時為非建檔立卡群眾辦理城鄉居民醫療補充保險。通過綜合施策,基本消除了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,極大地減輕了群眾的醫療負擔。
在危房改造及“七改一增”上,內鄉縣共投入危改資金6140余萬元,對5234戶危房戶進行了改造;累計投入1100萬元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進行“七改一增”,切實提升貧困群眾的戶容戶貌。
在易地搬遷上,2016年至2018年,內鄉縣高標準建設65個集中安置區,搬遷2150戶6875人。在安置區服務工作中,內鄉縣按照“有一個管理機構、有1至3名服務人員、有一個就業門路、有一個文化活動廣場、有一套生活設施、有一個公共浴池、有一個小菜園”的“七有”標準進行配置,讓搬遷戶“腰包鼓起來、情感融進來、日子美起來”。2019年5月,內鄉縣政府被南陽市政府記二等功。
在綜合保障上,內鄉縣嚴格落實低保、五保、殘疾、孤兒等各類補貼,特別在貧困重殘人員集中供養上,采取“民營公助”的形式建設了托養中心,當年入住100名貧困重殘人員,達到了“托養一個人,解放一群人,幸福一家人”的目的。2019年7月,全市特殊貧困群體集中托養現場觀摩在內鄉縣進行。
黨建引領增效
全面激發內生動力
近年來,內鄉縣堅持黨建引領,推進全域黨建助脫貧,為脫貧攻堅賦能增效,對所有貧困村、深度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“精準幫扶”實現全覆蓋,讓黨旗在脫貧攻堅一線飄揚。內鄉縣把每月5日、15日、25日定為“集中扶貧日”,用好駐村幫扶“五支隊伍”,組織黨員干部進村入戶,開展談心活動,幫辦好事實事。
脫貧攻堅,最難是“攻心”。內鄉縣探索鄉村治理模式,創新開展了“三帶五聯奔小康”活動,建立了“農戶-聯戶組-村民小組-村黨支部”四級工作網絡,通過興辦“講習所”“勵志堂”,開展“講評曬”活動,不斷提升群眾對扶貧工作的認同感和參與度。至目前,全縣已成立13個縣直專班聯合黨(總)支部和16個鄉鎮聯合黨總支,搭建聯戶組25493個,覆蓋12.8萬戶51.4萬名群眾,形成榮辱共同體,遏制住了“面子消費”“過度消費”等不良風氣,達到了“志智雙扶”的效果。
建立長效機制
有力提升脫貧質量
建立“三色”預警機制。在確保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的同時,內鄉縣針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重點群體,建立健全“紅黃黑”三色管理機制。目前共分類建立紅色戶14799戶40786人,占比89.74%;黃色戶1253戶4348人,占比7.6%;黑色戶439戶1097人,占比2.66%。針對“紅黃黑”三類戶分類開展幫扶,因戶施策,打好政策組合拳,切實防止致貧返貧現象發生。
扎實開展“四助”幫扶。內鄉縣在支持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做大做強的基礎上,組織全縣各類工商企業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特別是規模以上企業、愛心企業以及帶貧能力突出的家庭農場,對未脫貧的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,根據貧困戶致貧原因及家庭具體情況,采取“助學、助醫、助殘、助養”幫扶。目前,全縣各類企業共結對認領幫扶貧困戶694戶,141戶實現了助醫,238戶實現了助殘,307戶實現了助學,146戶實現了助養。
兜底保障更加有力。內鄉縣樹立有解思維,高質量推進“四集中”兜底保障工作,即社會福利機構集中托養、公辦醫院集中醫養、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、村級幸福大院集中助養,大幅提高特困群體的幸福感、獲得感和社會綜合保障水平。目前全縣共建成“四集中”場所77個,集中供養1115人、醫養164人、托養159人、助養610人,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戶、不落一人。
鞏固脫貧成果
實現鄉村全面振興
如果脫貧攻堅是解決“0”到“1”的問題,那么鄉村振興就是解決“1”到“100”的問題。在脫貧攻堅這場大考中,內鄉縣高質量獲勝,如期交上了內鄉答卷。 今日內鄉,脫貧攻堅戰猶酣,黨建引領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,鄉村面貌煥然一新,群眾樂享扶貧成果,鄉村振興、百業興旺的壯麗畫卷,正在菊鄉大地精彩繪就。 但這不是終點,而是新的起點,全縣各級干部必須端正態度,保持清醒頭腦,在細節上下足功夫,重抓問題整改,全面補齊短板。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政治自覺,強化責任擔當,堅定信心,咬定目標,苦干實干,加壓奮進,以充分的信心和底氣,在“十四五”期間成為區域發展的領跑者。 扶貧工作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,鄉村振興任重道遠,仍需奮鞭策馬,砥礪前行。下一步,內鄉縣將堅定不移地落實好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市各項要求,全面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,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堅持不懈,久久為功,從根本上解決好“三農”問題,實現鄉村全面振興,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貢獻力量。
撰文 陳藝姣 牛 冉
?。ū景鎴D片均為資料照片)
編輯:張優 校審:賈紅英 責任編輯:張中科 監審:黃術生
上一篇:圖說南陽 | 安全防范
下一篇:沒有了